第(2/3)页 【太平天国方面此时又出现了两位年轻的杰出军事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 【他们在危机中显示了非凡才华。】 【咸丰八年(1858年8月),陈玉成部攻克当时安徽的的临时首府庐州(今合肥),咸丰急命胜保为钦差大臣,主持皖北军务。】 【9月,陈玉成、李秀成合军摧毁江北大营,咸丰立即将钦差大臣德兴阿革拿,并撤销江北大营,江北军务由江南大营的和春兼理。】 【11月,李秀成、陈玉成再次联手,在安徽三河歼击湘军主力李续宾部,挫败其东进的图谋。】 【太平军在这两位青年将领的指挥下,再次走向振兴。】 【咸丰帝的美愿又破灭了。】 …… {每一次都从充满希望开始,以极度失望告终。} {如此反复的大起大落,崩溃可想而知。} {就和炒股票被套牢一样。} {散户韭菜……} …… 大宋·孝宗时期 赵昚吐出一口浊气。 你道为何? 因此事在宋史上亦有记载。 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多次北上失败、变法失败、官家失败。 朝代都不能如此跌宕起伏,何况人乎? 谁又能忍受如此峻烈的心理挫折? 希望越高,失落越大。 心理不平衡的状况可以想见。 “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抱着治国平天下的一厢情愿,结果落到这种地步,又该作何感慨?” 赵昚又想到那些乱世英雄。 英雄,是指那些打破常规的人。 可谁又曾想一想在乱世中最最难受的,正是要维护常规的皇帝? …… 大明·宣德时期 朱瞻基慢慢悠悠的打着拳。 身边站着两三名素衣道士。 “道长啊,情绪如此起伏,是否也会影响寿数?” 为首的一名道士,行礼回道: “心情起起落落,大喜大悲,难以长寿。” 朱瞻基继续慢悠悠的打着拳。 “他年龄其实也不大。” …… 大清·太宗时期 皇太极伸手接着门外飘落的雪花。 看着六瓣花融化在掌心,不由轻声叹息。 开始有点心疼这孩子了。 “反反复复的历经希望与失望。” “非有坚韧不拔之志是不能受此反复锤炼的。” 但很明显,咸丰是没有那股韧劲儿的。 穿着一抹藏蓝旗服的布木布泰来到他身后,看着天幕轻声道: “但咸丰做的比崇祯皇帝强,不是吗。” 皇太极笑着摇了摇头。 “崇祯皇帝……毕竟是藩王登位,一些东西他是不懂的。” “从某种教育上面来讲,他跟洪秀全、杨秀清是一个层面上。” “不是每个人都是汉文帝或嘉靖皇帝的。” 皇太极看向腰间玉佩,又突然道: “也许是要学一下魏孝文帝。” “这件事,我来正好。” …… 【然而,对于咸丰帝说来,这一切还远远不够。】 【就在清朝与太平天国作生死较量之时,各地民众亦纷纷揭竿而起,频频“造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捻军。】 …… 天幕上的画面又驱散一块迷雾。 在大清疆土的北方,一个大大的『捻』印在那里。 …… 【在咸丰出生之前,安徽、河南、江苏、山东四省交界处的私盐贩子、游民及贫苦百姓中就有一种分散的组织,称为“捻”。】 【咸丰上台时,“捻”子们已十分壮大,多有起事。太平军的北伐,实为鼓动他们起义的示范。】 【咸丰五年(1855年)秋,河南安徽边地区各捻军首领在雉河集“会盟”,推出盟主,建立五旗军制。】 【咸丰七年(1857)捻军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此后,他们活跃于淮河南北,不时进击豫东、苏北,总兵力超过十万。】 …… {捻军扯旗的这位仁兄叫张洛行。} {与同样来自安徽的老前辈朱八八从撞钟的和尚转业到起义战士的经历相比,张洛行就逊色一些,因为他在起义前就已经是杀人放火的专业户了。贩卖私盐吗,你们懂的。} {而且得益于在贩私盐的岁月里跟官府的反复交锋,张洛行的嫡系部队成员都特别擅长一种战法——运动战。} {一种特别适合防守反击的战法。} {当清军进攻时,他们就大踏步地退却,然后趁清军不备突然来个回马枪,或者在一个地区转圈圈,拖到清军疲倦,忽而攻之。} {清军被捻军打得节节败退。也就在和清军你进我退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捻军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最后基本上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来去自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