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带着同学们。 想要提前赶到昌平,为老师助阵的徐时行、王锡爵等人,即便是亮明了身份,也不曾能进到昌平。 而如他们一样,想要提前赶到昌平的人。 亦是尽数被拦下,无法靠近重建后的昌平。 原本还有人言辞不悦,似是准备上奏朝廷,弹劾严绍庭枉法。 可是当昌平州的差役和锦衣卫也出现在昌平外围,阻拦非昌平本地人的时候。 谁也没法再说严绍庭的不是了。 这是人家地方官府和锦衣卫在禁止外人进入。 而严绍庭这一手。 却如同他所设想的一样,吊足了京中人的胃口。 所有人都在议论着、猜测着。 严绍庭是不是在昌平做什么准备,好应对即将到来的无数士林名儒辩论。 而因为严绍庭的这一出安排。 京中所有人都开始转而打听,如今城中到了多少位士林名儒,又有多少是心学大儒。 连带着。 还没有到休沐的朝堂官员们,也开始变得无心当差。 无数的消息,在城中流转着。 内阁次辅徐阶今日翘班了。 早早的。 徐阶便带着儿子徐璠、徐琨、徐瑛走出家门,三人坐一辆马车,其后空置一辆马车,出朝阳门,等候在城外通惠河码头。 他更是调遣大兴差役,将整个通惠河码头清空,闲杂人等不得靠近。 通惠河连接通州北运河,往南连通南北大运河。 乃是南方水路入京的唯一水道。 随着徐阶出城往通惠河码头过去的消息在城中传开,城中无数学子们,赶忙出城。 人们都清楚。 这定然是有士林之中的名望大儒入京了。 所以才能让内阁次辅徐阶,也必须要出城迎接。 因为除了士林名儒,依着徐阶在朝中的地位,也不可能是官场中人入京,就能动用内阁次辅迎接。 而如果真的是需要让内阁次辅出城迎接的士林大儒,那必然是奔着昌平大辩论而来的。 一时间。 无数学子纷纷出城,要往城外的通惠河码头一探究竟。 乌泱泱的出城人群中。 徐时行和王锡爵两人,带着几名南直隶表态支持严绍庭的同学举人,租借了几匹马,跟随着人群往通惠河码头而去。 马背上。 徐时行面色好奇:“元驭兄,你说今日到底是谁来京城了?竟然能让徐阁老也要出城迎接。” 好奇之余。 徐时行也有些担心。 若是仅北地的士林名儒,还不会让他太过担心。 从大明立国开始,北地的学风便弱于南方。 自从洪武朝南北榜一事发生后,每科春闱,能金榜题名的北人都要比南人少。 后面在南榜、北榜之外,又多了一个中榜,北方高中的进士就更少了一些。 直到如今,朝廷在春闱会试上始终贯彻着一个固定的比例。 每科若有百人中,则南榜五十五,北榜三十五,中榜十人。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庐州府、凤阳府,徐州、滁州、和州皆为中榜。 除此之外,以秦岭淮河而分南北榜。 这亦是证明,南方学风之盛,而士林名儒更为有名。 听着徐时行的好奇,以及好奇之下潜藏着的担忧。 王锡爵脸色稍有凝重:“只要从徐阁老出城迎接这一条去想,就能知道大概会是哪一位大儒前来。” 说完之后。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