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堂上用脑箍,其法以索束头,二木如拳抵其,一绞则睛出寸余,人立毙,以水渍之,良久始苏。 同捕衙拶指,竹板判以二皮鞭束为一,鞭臀比粮,日历四衙,尝各刑具,皮尽见肉,肉尽露骨,每驱逐出入,以重铁索穿系于头,手足并行,腥臭四扑,痛甚不能前者,官役以足促其疮,以索顿项。 于是毙刑杖者,尸积城隍庙后,可筑京观。 民谣曰:八百冤魂朝上界,三千黎庶散他乡。 是时冤死岂止八百。 入其境内,百里无烟。 严绍庭却继续说道:“此亦只是寻常年景,或会有之景象。而若一旦地生灾荒,官员依旧为赋役完欠而考课。 则必然会是旧额未完,新饷已催;新征甫毕,旧逋又下,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呼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朴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哪怕老道长已经同意了要先民生为考,严绍庭依旧在着重复述着整顿吏治,若以赋役完欠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很是不厌其烦的样子。 嘉靖见状,亦是抬手开口道:“朝廷若开整顿吏治,地方官无民生为先,而以赋役完欠先,严苛百姓者,斩!” 说完之后。 嘉靖目光幽幽的看向严绍庭。 朕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你小子也该说正题了吧。 严绍庭抬头看向老道长:“陛下会这样降旨?” 嘉靖一瞪眼。 这小子竟然还怀疑自己。 他沉着脸道:“君无戏言!” 严绍庭拱手颔首,终于是开口道:“臣查太祖洪武皇帝伊始,至本朝《大明会典》等,请奏陛下,而今若开整顿吏治,有事四考课之。 “一考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百业之绩,田地复耕、开辟、招揽流民、立淳朴民风为首,违者降罚。 “二考凡六部都察院遇各章奏,或题奉明旨,或覆奏钦依,转行各该衙门,具先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薄存照,每月终注销。 “三考各部司衙门需持两本考成簿册,一本送科注销,一本送内阁查考。该科照册内前件逐一附薄候查,下月陆续完销。 “四考抚按官奏行事理,有稽迟延阁考,该部举之;若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六科缴本具奏,有容隐欺蔽者,内阁举之。 “以天下民生为先,而已赋役完欠次之,责令朝堂内外上下文武百官、各司衙门,年初预事,岁有核算,季有考课,年有总算。 “民生有缺则严惩,赋役有缺查明惩之。 “如此,本朝吏治必将清明,而民生兴旺,则自富于民,民福则无需追缴赋役,百姓自之愿缴,则朝廷不至每岁拖欠积攒愈多。 臣不才年少,狂言胡语,只思上报皇恩,抚黎庶,陛下圣明,自可明鉴。” 说完之后。 严绍庭便合手摸摸退回到老严头身边。 他说的这四考,其实基本和张居正的考成法差不多。 但却又比老张多了一条更为核心的根本性问题。 即。 国家政令,吏治整顿,一切都是为了黎庶百姓。 但面对老道长这位皇帝,又不能直接说是完全为了黎庶百姓。还得要补上一句,黎庶百姓日子过好了,手里有钱有粮,自然就愿意缴纳赋税,那么朝廷和老道长这个皇帝口袋里的钱粮自然也就会多起来。 这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事情。 天知道老张当初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脱离了百姓的改革,能成功才怪。 有了民生百业为先,考成法才算是真正完善的,也能从此有个跟脚。 万寿宫大殿内。 众人寂静无声。 就连严讷、潘恩、杨博三人,也皱眉沉吟思量。 朝廷要开整顿吏治的事情,如今看来大概是要成真了。 三人现在思考的只是,一旦朝廷开始依照严绍庭所言的开始考课整顿吏治,那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仨人绞尽脑汁,想要从严绍庭的奏请之言中,找出哪怕是那么一条漏洞。 可是直到现在。 三人都沉默不语。 因为严绍庭的奏请,根本就挑不出漏洞来。 就算他们有心想要反驳,也没有根据。 嘉靖则是想到了前不久。 那一日。 也是在这万寿宫中,只是并非这在大殿之上,而是在后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