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王府(7)-《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耶律奚底遇敌而退,以剑背击之。乙室王撒合虽临阵退却,但部伍不乱,得到宽宥。冀王耶律敌烈战死白马岭,其麾下先逃遁者皆斩,都监以下杖背。然后聚宴诸将士,分别给予赏赐。
宋太宗以不正当的手段登上皇帝之位,免不了坊间民众之诟病。
为了弥补这些短板,他急于要创造几个辉煌。
灭亡北汉得骁将杨业确实堪称辉煌,可是不顾兵士疲劳攻打幽州;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周不能说不是一盘臭棋。
赵光义在太祖朝一直是东京汴梁府尹——首都市长,长于行政,短于军事。
想要凭借灭北汉的余威一举收复燕云故地,重建华夏北方的国防线,并进一步恢复中原政权领导四夷的地位;这种进取心无可非议是好的。
然而好的动机并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宋军在高梁河以惨败收场可不是时运不济那么简单。
赵光义被攻克太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对辽军的实力及其拥有大量骑兵的情况估计不足,在部队疲困交加的形势下,仓促出兵,企图以突然的行动、优势的兵力数量,一举袭取幽州地区。这种轻率鲁莽、侥幸取胜的投机举动,最后遭到失败乃是情理中事。
从作战指导上看,宋军移师幽州,仅是一个方向的进攻;既未从幽州北面出兵配合,牵制辽军,又未控制一定的预备兵力。
一开始便将主要兵力投入战斗,企图速战速决,一举成功,以致一遇挫折,便无力挽救。
其次是对幽州城的防御力量估计不足,幽州是辽的战略要地;辽必以重兵守城。
宋军远程急进,无攻坚准备,以致顿兵坚城,陷入师劳兵疲的困境。
最后是缺乏打援部署。幽州既为辽战略要地,在受到围攻时,辽兵必以重兵增援。
但赵光义心高气傲,未作任何阻援部署,只顾倾全力攻城,致为辽援军拊击,导致全军溃败。
反观辽军,虽在宋军突袭初期遭到一些挫折,但能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固守待援,为调集援兵赢得了时间。在援兵到达后,又成功地运用两翼包围的战法,发挥骑兵的长处,乘耶律沙拖住宋军并使宋军遭到一定程度削弱时,突然投入战斗,终于扭转战局,取得了解围幽州,大挫宋军的胜利。
高粱河一役作为辽宋关系的重要转折点直接造成了日后的宋连战连败,至此宋对辽已然完全处于下风,并直接对其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
辽成为一个威压北宋,雄踞中国北方的庞大帝国直到被金所取代而歇手。
高粱河一战的败北,是宋太宗人生轨迹上一个最大的痛楚。
赵光义劳心费神十分痛楚的第二件事自然是坊间对他登基风言风语的议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