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王府(9)-《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之所以缺马,是因为五代以降,中原王朝控制的西北养马地落入契丹、西夏之手,良马的供应量严重减少。
宋人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自契丹分据之后,无匹马南来。备征带甲之骑,独取于西戎之西偏。”
如果说,长城防线的丧失导致宋人的防御力大打折扣,那么良马的匮乏则使宋朝部队的攻击力受到限制,难以跟草原铁骑一争兵锋。
相比之下,辽国、西夏都是马资源充沛的地方,战马唾手可得。
按辽国兵制,“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每一名士兵配备三匹马;这是宋人不可能做到的。
另一方面,就契丹而言;10世纪之后的辽国跟汉武帝时代的匈奴、李世民时代的突厥也不可同日而语。
匈奴与突厥都处于比较原始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文明形态,而辽国已经从中原王朝学习到构建国家的组织能力。
在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帝国之前,契丹各部只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各部落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平时各自为战,耶律阿保机仿效中原王朝的组织方式,将它们结成一个紧密的国家共同体,设立南北枢密院控制全国武装,并创设直隶于契丹皇帝的常备军——宫帐军。
不管从国家的组织能力、财税汲取能力,还是从战时动员能力来说,大辽帝国都非以前的匈奴与突厥部落所能比拟,即使汉武帝与唐太宗再世,也未必能够征服辽国。
宋辽双方军事优劣势的此消彼长,导致了宋朝部队很难在对辽战争上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但在局部战场取得一两次胜利对于鼓舞军心是十分必要的的。
卢成玉和温同孝一行800川军驱使2000匹战马来到雁门关,骁勇善战的杨业激动地跪在地上面南重重磕了三个响头。
此时辽军10万大军仿佛蝗虫一样直扑而来,杨业和卢成玉、温同孝并未慌张;而是对敌情做了深刻细致的判断和分析。
杨业是代州节度使,朝廷二品大员,卢成玉是安抚处置使也是二品大员,温同孝则是三品大员。
杨业的官阶是二品可他是节度使,卢成玉自然要听从杨业的安排和部署。
宋承唐制,凡除节度使皆授以旌节仪物;包括门旗二面、龙虎旌一面、节一支、麾枪二支、豹尾二支,共八件。
节用金铜叶做成,旗用九幅红绸制作,其上装有涂金、形如木盘的铜龙头。
杨业安排部署了迎战辽军的战略战术,将卢成玉送来的2000匹战马迅速编入队阵。
当时杨业的部队只有几百匹战马,大多数是步兵;卢成玉的2000匹战马配备部队后杨老将军立即挑选2000多名精壮勇士组成骑兵站队,由马萧、雷柯、云耶、于波、公子建几个人做马术教练速成提高战斗力。
公子建玩马可谓行家里手,在训练马军中建立了功勋。
2000人的马队经过几天训练后便就成型,杨业让马萧、雷柯、云耶、于波、公子建5人每人率领400马军,5面出击迷惑辽军。
卢成玉、温同孝则率领一千名步兵弓箭侍候坚守雁门关城池;杨业自己率领数百名骑兵,由关南绕道进至雁门关北口插入辽军背后;向正准备攻关的辽军发起突然袭击;结果重创辽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