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西征(23)-《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3/3)页
战国时期楚国的琴氏“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发明了弩(春秋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在扩展疆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发生冲突;从中受到启发,学到弩的制造方法也是自然的)。
弩发明后不断得到改进,主要体现在弓力的不断加强和弩机的改进上。
据记载,当时有一张弩重量为369kg,最大射程可达800米;完全可以跟后世的自动步枪媲美。
弩中最重要的青铜组件出现于战国,盛行于秦汉;是古代远射兵器中最早的青铜机械装置。
包括外框部分的”郭”,钩住和放开弓弦的“牙”,作为扳机的”悬刀”及瞄准的“望山”。
用这种弩射出的箭更准确更具穿透力。
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更大的弩,《墨子·备高临》中的“连弩之车”,所用之箭长1.9m,尾部有绳,在射出之后可以卷回再用。
当时,弩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与威慑力,所以为兵家所倚重。
公元前260年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的强弓硬弩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将赵国主将赵括射成“刺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唐朝时,由于领土的扩展;唐军以轻型步兵和骑兵为主讲求机动性,弓弩作为主要射远兵器装备了唐朝大部分军队。
《太白阴经》所载,唐代军队一军人数为12500人,装备弓12500张(附弦37500条,箭3750000支),弩2500张(附弦7500条,箭250000支),装备比率各占100%和20%。
弓在唐时不是管制兵器,而弩绝对禁止民间持有,以防止农民起义军用其对抗朝廷。
宋朝是弩的主要使用朝代,宋军兵器以弓弩为主,弓弩兵在宋军中占六成以上,由于弓弩是主要兵器,所以宋朝时衡量一个人的武艺,都是以臂力作为第一标准的,即看能挽开多少斗的弓。
宋军的弩种类很多,突出的有两种,一为床子弩,二为神臂弓。
梁鼎他们手中的连击弩是在三国诸葛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具有实战性;而王千帆兵士多用弓,弓弩结合一起的杀伤力;顿时让硬沟套沟口摆满辽军的尸体。
札幌伊盟见宋军弩箭齐发难能抵挡,丢下十几具辽兵尸体;仓皇而逃。
札幌伊盟率领兵士逃回芦苇荡,只有在芦苇丛的掩护下鞑子兵才能保住性命。。
札幌伊盟的65人剩下40多个,狼狈不堪地通过鹦鹉洲上小木桥退回到湋河南岸;和萧挞勇率领的辽兵相遇。
萧挞勇见札幌伊盟的人带上挂彩的不少,问明情况以为赵元佐就在硬沟套;便就吹响了牛角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