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宋太宗(2)-《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燕云十六州对宋朝来说是防止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

    对于辽国这样的游牧民族来说就是南下抢掠的阻碍,因此燕云十六州成了两大阵营之间的战略缓冲地;谁掌握了燕云十六州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导权。

    为了防止游牧民族南下,秦汉以来农耕民族便依山修建了长城;修建长城死了多少人没有一个精确数字,但长城修建后对阻击游牧民族的南下抢掠却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长城成为游牧民族的一道死结。

    数千年来农耕民族在燕云十六州上费尽了心血,可最后石敬瑭拱手相让;燕云十六州就成了辽朝南下的桥头堡。

    应该说明的是,石敬瑭这个儿皇帝非汉人而沙坨人也;沙坨族是西突厥的后裔,这家伙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可能还有从同源角度考虑的因素,因为契丹也是突厥人繁衍出来的;起码是跟突厥走得很近的一个游牧民族。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取得燕云十六州之后就开始加强兵力防守,《辽史·食货志》记载辽朝选南征马数万匹,以备燕云缓急。

    之后经过辽朝长期的治理,燕云十六州成为辽朝南下的重要军事据点;长期担任分析宋朝军队、查探敌情、后勤补给、阻挡宋军北伐的任务。

    对于宋朝来说燕云十六州也更是重要的紧,宋臣吕中说过:“燕蓟不收,则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燕云十六州不收回来,那么宋朝在河北的统治就不稳定,河北统治不稳,那么宋朝就不能高枕无忧。

    事实正是如此,燕云十六州收不回来,那么华北平原无险可守,辽军铁蹄肆虐千里平川;兵锋直指北宋首都汴梁。

    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围绕燕云十六州展开了争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想用金钱赎买燕云十六州,乾德三年赵匡胤在内府库设置了“封桩库”,专门储存赎买燕云十六州的经费。

    不过还没到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那一天太祖就驾崩了,赵光义继位之后放弃赎买政策,开始大规模北伐,掀开了辽宋战争的序幕。

    燕云十六州纳入辽朝的统治后,辽朝开始苦心经营,述律太后说:“只要汉人能心甘情愿归顺辽朝,接受辽朝的统治,并且能继续发挥燕云地区固有的优势发展农业,那么辽朝就愿意和平对待燕云地区。”这是多么野心勃勃的口气。

    述律平是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这女人是回鹘人;后来的萧燕燕和述律皇后同族。

    萧燕燕比述律平的野心更大,而且她在辽国境内推行“一国两制”政策受到汉族同胞的欢迎,一干汉将诸如韩德让者应用而出;辽国对付赵光义这个半吊子子皇帝戳戳有余。

    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有着优势,但是经济始终是短板;为了能尽快恢复经济辽朝采取了“因俗而治”,也就是用原本的制度治理契丹(契丹族以及北方诸族驻牧区采取部落制),但是对待汉人就采取汉制政策(汉人以及渤海人聚集地采取州县制)。

    燕云地区非常适合发展农业,而幽州自古就是北方主要产粮地;只要没有战乱那么很快就会恢复。

    辽朝得到燕云之后经济短板得到了弥补,而且辽朝的统治者可以从原本的汉制中窥测智慧。

    萧太后不断得学习并且不断得更改法令,极大缓和了内部矛盾,辽朝也迎来了腾飞时期。

    宋太宗收回燕云是北伐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内部矛盾。

    宋太祖暴毙、赵光义继位,这两件事都是在不正常情况下发生的,“烛影斧声”至今无解。在这种情况下赵光义的统治地位始终存在危机,赵光义想要得到世人的认可就必须要有强于赵匡胤的功绩。思来想去,赵光义还是决定完成赵匡胤的统一大业。

    南方的割据政权轻松被解决,但是在收燕云的时候赵光义迎来了高粱河惨败,自己险些丧命。

    而在自己与部队失联时,有人意图拥戴赵徳昭(赵匡胤的儿子)为帝。要知道赵廷美(赵光义弟弟)、宰相薛居正、卢多逊等人都在军中,但是仍旧有人拥戴赵徳昭,可见赵匡胤的影响有多大。

    对此赵光义不满群臣的行为逼死了赵徳昭,进而导致朝廷人心浮动与不满。

    缓解内部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外战争,因此赵光义掀起了雍熙北伐。此次目的有三,一、重塑威望;二、收回燕云;三、一雪前耻。

    赵光义兵分三路北伐,东路军统帅为曹彬,负责牵制辽军主力,目标直捣幽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