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天宝九载,冬,十二月六日,兴庆殿。 时隔十日,李隆基再次坐在大殿深处。 这段时间,他心力憔悴。天下的奏书如雪片般飞向长安。 全都是呈给李隆基! 除了一小部分力挺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外,大部分都是弹劾李瑄。 或乱政,或奸佞…… 虽然李隆基觉得李瑄最近做事不顺他心,让他劳累。但言李瑄奸佞却算是欲加之罪。 张九龄当宰相时,一直和李隆基对着干,一点不得体,哪怕私事,也会劝谏。 当时李隆基恨张九龄恨得牙痒痒,但张九龄被贬后,每当李林甫夸赞一个大臣,李隆基都会下意识脱口而出:“这个官吏有没有张九龄的风度?” 李隆基也知晓良药口苦,但他想颐养天年,想在华清宫当神仙。 国家已经这么强大了,为什么还有这种琐事去烦他呢? 为国家操劳大半辈子,他受够了。 文武百官也意识到此次朝会意义重大,哪怕是李瑄的亲信,也没想到因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反弹会这么严重。 更没想到最终会粮价上涨,危害到百姓! 朝廷多次令地方官吏,有所作为,惩治豪强与商人,但除了原本李瑄任命的,亲近李瑄的官吏外,其他对李瑄的命令置若罔闻。 他们与地方大族和豪强暗中达成协议,在天下间实施“绵水模式”。 天下的朝廷命官太多了,联名弹劾李瑄的就有数千个。 反抗李瑄的大族和豪强更是数不胜数,他们料定李瑄不敢把他们全问罪,圣人也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 处理这种事情,需要果断。 圣人现在恰恰不具备这种果断。 “陛下至!” “拜见陛下……” 李隆基入大殿后,文武百官向李隆基一拜。 “众卿平身。” 李隆基抬手说道。 “启奏陛下,中书门下堂……” 李瑄依旧带头,向李隆基和文武百官,汇报政事堂事务,并主持此次朝会! 他没有被困窘影响,泰山压顶,波澜不惊,举重若轻。 他的声音响彻兴庆殿的每一个角落,慷锵有力。 天下间在反对新法,而他却胸有成竹。 人们赞叹李瑄的魅力,即便是张九龄,也没有李瑄的风度。 日常事务汇报完毕后,李隆基点头,表示知晓。 “李相,常平新法是否已经算是失败?” 李隆基开始入正题,质问李瑄这个问题。 殿中的文武大臣心中一凛然。 果然还是开始了。 “臣并不觉得常平新法失败!” 李瑄昂着头说道。 “本来大唐诸地,粮价稳定。现从河北到岭南,粮价飙涨十倍,百姓苦不堪言。这还不是失败吗?” 李隆基向李瑄质问道。 “粮食涨价,是因为地方官吏与地方大族勾结,借空常平粮仓,以至于不法商人趁虚而入。圣人如果下令调遣兵马入中原、江南,处死那些官吏,必然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这是李瑄第三次求情李隆基调兵至中原、江南。 天下边军五十多万,除了东北和西域外,基本皆无战事。 而且吐蕃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调遣十五万步兵,五万骑兵入中原,不会对朝廷产生影响。 再配合常平新军,绝对可以让这些地方官吏不敢像现在这么上蹿下跳。 在李瑄的筹备中,变法成功,这是唯一的道路。 这个时代的宗族观念太深,郡望、乡绅能主导郡县许多事情。 不给他们放点血,他们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荒唐,粮食被借空,即便有大族插手,也是合法手段,你想把天下官吏杀完吗?” 李隆基驳斥李瑄。 “臣并不认为地方官吏所作所为合法。他们明知常平粮仓的重要性,还与大族勾结,而常平粮仓空,粮价上涨是必然的事情。” “《唐律疏议》规定:参市,谓人有所买卖,在傍高下比价,以相祸乱而规自入者,杖责八十。” “地方官吏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当重罚重惩!”李瑄如是说道。 这时代,没有钻法律空子的事情。在李瑄看来,哄抬物价皆是因为地方官吏所引起。 他恨自己没有兵权,不然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把他们全宰了。 一场变革,想不流血就完成,是不可能的。 “律法的颁布,要考虑人心,这也是重要的一环。李相没考虑到人心,这也是你的失误。” 李隆基可不管那么多,他只看到常平新法出现弊端,让他焦头烂额,他想好好休息一番。 正如杨国忠所说,只有李瑄退出相位,才能平息地方官吏和豪强大族的怒火。 “如果这么说,这是臣的失误。” 李瑄对此没有辩解。 不想再说调兵的事情。 “李相的一条鞭法和考成法,本身就是错误,朕悔听你之言。” 李隆基开始拷打这两条策令,又道:“趁着这两法还未颁布,从今日起,废除常平新法和一条鞭法。” 正是因为税收的改革和考成法的严厉,才使常平新法出错。 否则的话,常平新法一定可以平稳运行。 “如果陛下让臣全权调度,臣必能使两法继续下去。” 李瑄向李隆基请求道。 “朕这段时间夙夜忧虑,害怕天下因此大乱。大唐的繁荣,离不开百年来的功臣,不要再折腾功臣的子孙。” 李隆基否决李瑄的话。 言外之意很明了,地方官吏许多都是功臣的后代,不要再用考成法去逼迫他们。 顺其自然,开元以来一向很繁荣,考成法不一定能改变什么。 一条鞭法,也不一定会节省什么。 有这种想法,代表李隆基对变法产生偏见,已经不再信任变法。 或者说,李隆基想安安稳稳,不想再多生事情。 “‘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可取消。但地方官吏,被豪强大族利用,想妄图动摇常平新法是事实。臣请对他们严厉处置。” 李隆基已经否定一条鞭法和考成法,李瑄便不再相劝。 他心中已经预料到什么! “如此,就不需要李相操心了。” “宰相之位,不可长久。即今日起,罢李瑄宰相、吏部尚书之职。相应的变法使职,全部取消,以尚书右仆射,留用朝廷……” 李隆基一言不合,将李瑄的宰相罢免。 他没有问李瑄失职之罪,只是认为李瑄干了三年的宰相,该退位让贤了。 他要平息地方上的乱象。 而且以前李隆基一直当李瑄是武将用,还计划着李瑄平定吐蕃以后,前往西域,将大唐的版图推至雷翥海(今咸海)。 不过高仙芝横空出世,让李隆基有些犹豫。 前两年他召高仙芝入朝问话,他本以为高仙芝会精通大食的风俗人情。 但问谈过后,颇为失望。 因为高仙芝知道的,李瑄早就告诉过他。 而且李瑄还说过许多不为人知的具体,如大食叫“阿拉伯帝国”,他们的皇帝为“哈里发”。 甚至大食创立以来,四大哈里发时期的主要事情,李瑄都已经为李隆基讲清楚。 他知道大食版图辽阔,仅次于大唐。而且还知道大食政教合一的体系。 这一点,对高仙芝一问三不知。 他也认为李瑄是博学的。竟然能通过沿途的商人,获得这么多域外国家的信息。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罢李瑄为相,是否让去西域,李隆基还未考虑好,现在的高仙芝还是战无不胜的。 李瑄罢相,轰动朝堂。 文武百官已经清楚,李隆基此次朝会,就是为罢免李瑄。 宰相为皇帝所拜,哪怕亲近李瑄的大臣,也没有资格劝说李隆基收回成命。 一声声的叹息,在朝堂在响起,弥漫不一样的气氛。 许多大臣皆同情李瑄,心中对李隆基无比失望。 李瑄自拜相以来,兢兢业业,秉公执法,抑制兼并,铲除奸佞,深受百姓爱戴。 李瑄罢相,谁又能扼制杨氏呢? “天水王,你可服气?” 李隆基眼睛盯着李瑄,他直接称呼李瑄的爵位。 同时,他想看李瑄有没有不满的情绪。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臣无能,未能处理新法,让陛下失望!” 李瑄向李隆基一拜,表示服从。 这一刻,他也彻底死心了。 话语中,又回到满是恭维。他把过错归结于自己。 李岘、裴遵庆、路嗣恭等大臣心痛。 那句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呢? 而李瑄的这句话,让李隆基心中一动,他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李七郎是忠臣,只是力气用错了地方。 “卿还年轻,等阅历增长,可复为相。” 想到此,李隆基又对李瑄宽慰一声。 他认为李瑄的错误,就是太年轻,太理想化。 一些大臣心里清楚,等李隆基百年以后,李亨一定不会再用李瑄。 在场大臣,就连一直作对的保守派,都不免感叹。 唯有杨国忠脸上挂着微笑。 李瑄的突然倒台,让杨国忠置身于梦幻之中。 他没想到李瑄这么傻,竟然因为变法,将自己葬送。 在他看来,李瑄想维护自己的权势太容易了。 之前的宴会上,李瑄说话,比他好听多了,让圣人开怀,让贵妃掩嘴。 杨国忠此刻,把腰板挺直,他鹰顾虎视,满朝文武,没有人能阻止他拜相。 这一次朝会,李隆基没有继续说下去。 罢免李瑄宰相之位后,宣布退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