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岘不知道李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但娓娓道来的话,让李岘有一种信服感。 他对李瑄的敬佩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一种跃跃欲试要尝试的感觉。 就像李瑄之前所说的一样,人要创造历史,而非陷入历史的循环。 “我们还在壮年,有足够的时间去筹备,官制深入改革,势在必行。右仆射根据文书,秘密拟定可行方案,等局势彻底稳固,再召开会议。” 李瑄觉得自己有的是时间,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诞生概念,慢慢筹备。 在平定安禄山、史思明之前,李瑄暂时不会实施这样的政策。 等精雕细刻,有完全的策略后,再开始施政。 “下官明晓。” 李岘在说话间,将文书收入怀中。 “当前国家实施郡县制度,虽对中央权力加强,但弊端从生。现由朝廷垂直管理郡县,直接任免郡县长吏,但国家郡县太多,考核、任命等事宜无法面面俱到,影响大局发展。我计划在地方划分二十四个区域,每个区域任命长吏,行中书省事,称为‘行省’……” “行省下方为郡,郡下为县。形成中央、行省、郡县的基调。行高官吏可以任命官职,有财政权力,但不具备兵权。” “如此,可以彻底掩埋节镇制度,方便军制改革……” 李瑄又向李岘提出行省制度,同样交给李岘一份文书。 李岘双手接过文书,仔细观读,文书上详细记录行省制度的优势和可行性。 行省制度,直接影响到后世的中国。 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职权划分不同。 大唐幅员辽阔,广袤无边,行省制具有权力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衙门,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从本质上讲,行省制度使中央集权到达巅峰。 而行高官吏没有军权,四年一任,任期满调离。不可能拥兵自重,地方割据。 同样的,行省的驻军为都督。都督没有财政权力,没有召兵买马的权力,也是四年轮换。 更杜绝出现尾大不掉。 二十四都督,分边军和内地军,两者互相轮换卫戍,严加训练,防止强枝弱干。 同时,边军数量、战马、铁甲率,会高于地方。 以地方行省为中枢,可以更好的分配地方财政来养兵,不需要千里迢迢运输粮草和钱财。 如果遇到冲突,需要征伐,可以迅速从附近的行省调遣正规军。 而更平坦的直道,是战时快速调遣的关键因素。 今后尚书和宰相的升任,多会从政绩出众的行省长官调遣。 不仅如此,行省还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当前大唐隶属的各部胡人太多,是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行省制度的研究和推出,对李瑄来说是必要的。 如岭南、黔中等许多遥远的地方,中央永远也看不到,又不了解各族,想插手其中,鞭长莫及,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朝廷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大一统的大华夏,将会在这一刻定型。 但是李岘听到李瑄的话后,面色一惊。 不是因为行省制度,而是地方“行中书省事”。 要知道,现在是尚书令当权,让地方行中书省事,那一定会是中书省当权。 作为权臣,尚书令更符合李瑄把持朝政。 而中书令,可供皇帝驱使。 这证明李瑄迟早不会再担任尚书令。 当然,李岘也不认为李瑄会担任中书令。 行省制度,一定是为再进一步准备啊! 即便有这种心理准备,但身为宗室的李岘,心中还是有些惆怅。 地方行中书省事,但李瑄要增设九部,明显不会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以后在不设尚书令的情况下,哪怕中书令重新变成首席宰相,但只要左右仆射拜相,就能制衡中书令。 门下省的长吏侍中,也可以牵制两省。 如果九部之中,再有一个尚书拜相,会制衡左右仆射。 相权的力量会再次被削弱。 “此为大变革,下官一时难测,请秦王给下官几日时间捋清行省制度的关健。” 李岘心中暗叹一口气,他对地区“行中书省事”完全没有概念。 自实施郡县制已经一千多年,这种崭新的制度,没有借鉴,只能试行。 而且无法确定将哪些地区,归于行省。 第一任行省的长吏一定要有杰出的才干,统筹大局。 “不必着急,短时间内无法实施行省制度,右仆射可在闲暇之余,慢慢解读。” “不要害怕失败,我们一起承担责任。” 李瑄缓缓向李岘说道。 布局行省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需要战争结束后进行。 先让李岘这个宰相心中有底,接下来还会找其他心腹商议,给出意见。 他总结经验出的行省制度,肯定有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因素。 “如果策令不成,下官会辞相谢罪!” 李岘从座位上起身,向李瑄一拜。 他知道李瑄还有许多策令都没有实施,如令李瑄罢相的“一条鞭法”、“考成法”。 只是李岘好奇李瑄为何不再提这些策令。 现在李瑄只是对常平粮仓非常上心。 李瑄要保证粮食充足,从西域运输而来的粮食没有间断过,防止兵灾延伸的其他灾祸。 “没有那么严重,我掌握权力,为天下苍生,无愧于心。” 李瑄示意让李岘重新坐下,向他说道:“现如今朝廷重职,都被我们变革锐取的官吏担任。开元、天宝的老臣多闲赋在家,他们逐渐思念圣人当政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自李隆基住进兴庆宫以来,就再也没有主持过朝会、宴会,哪怕是节日。 李瑄本人也不怎么搭理老臣,以及曾依附杨国忠的官吏。 平时里,在中书省进行议事,召集三省百官。 有人建议李瑄学李林甫、杨国忠一样,在自己府邸处理政务,但被李瑄拒绝。 他坚持在政事堂处理军政。 妻子们还未回来,李瑄常常夙兴夜寐,有时候居住在尚书省。 几乎每一日,李瑄都要听到前线的消息。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他自己不在前线,不做出指示。只是约束灵宝的主力固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