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让李光弼、郭子仪、王难得自己发挥。 结果河北大胜,王难得携带李瑄的天策上将令到达南阳后,固守南阳城,稳固局势。 李瑄在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靠安禄山后,令张巡为谯郡太守,给予他兵权,让他和雎阳太守许远,组织兵马,率领部将雷万春等,反击河南方面的燕军。 “老臣们失去权力,抱怨也是必然的。他们没有实权,无法威胁秦王。” 李岘向李瑄回答道。 “但我听说圣人一直想见老臣们!” 李瑄含蓄地向李岘说道。 实际上是李隆基闷得慌,一直想给老臣们传递消息。 前不久,李隆基跑到兴庆宫内的勤政务本楼上,那里紧接着街道。 老臣们得知李隆基在勤政务本楼后,立刻跑到街道上,向楼上的李隆基拜见。 据廖峥嵘说,李隆基在勤政务本楼上向老臣们招手,像是笼中鸟一样等待求救。 一众大臣趴在街道上哭泣,连路过的百姓都向勤政务本楼上的李隆基拜见。 带着李隆基龙首原演武,李隆基只安分一个月,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 老皇帝还是太有活力了。 “圣人年事已高,过于怀旧,人之常情。” 李岘也不好说什么。 他相信理智的李瑄,不会急不可耐地做出什么圣人意外死亡的举动。 即便再进一步,也要等圣人寿终正寝以后。 “也是!” 李瑄点了点头。 现在李瑄给予权力的官职中,只有两点,一是拥护他天策上将、尚书令的职位,二是立誓支持李瑄变革。 李瑄已经暗中透露要在一年内再拜三位宰相,参知政事。 大臣们私下的争锋李瑄管不着。 一个国家的文官,永远也不可能铁板一块。同样的官职,都有自己的意志和理解。 除非如李瑄这种威望巨大的人拍板决定。 “秦王,这是剑南的文书,崔圆愿意尊奉秦王。” 李岘临走之际,又想起关于剑南的事务,赶紧将文书呈上。 刚才接收的信息太多,让他差点忘了这重大事件。 剑南是杨国忠的地盘,从军中将领,到诸郡太守,都是杨国忠提拔。 即便剑南军被抽调一部分前往南阳,李瑄依旧担心杨国忠的死,使剑南割据。 所以,他最近一直下令安抚剑南的官吏,表明杨国忠已死,他们无罪,依旧会重用。 先稳住蜀地,等平定安禄山后,再好好治蜀。 现在剑南节度副大使为崔圆,蜀郡长史也是崔圆。 在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的时候,崔圆被授为尚书郎,后出任蜀郡大都督府左司马,代理剑南节度留后。 毫无疑问是杨国忠的亲信。 李隆基出奔蜀地前,任命他的儿子为剑南节度使,任命崔圆为蜀郡长史、剑南节度副大使。 实际上崔圆已经是剑南杨国忠党羽中的头把交椅。 杨国忠在劝说李隆基跑路之前,崔圆就得到杨国忠的通知,在蜀地整修军备,建造宫舍,储存什具,准备好一切迎驾事宜。 谁知道迎了个寂寞。 他再得知消息的时候,李瑄已经完成马嵬驿政变,逮捕杨国忠和杨氏。 这让崔圆非常惊恐,夜不能寐。 “封崔圆为蜀郡都督,我会请圣人赐他为蜀郡公,实封二百户。令他整备剑南军,恢复西川守捉、戍堡,准备防备吐蕃。” 李瑄看完崔圆的文书后,点了点头,给予崔圆任命。 历史上的崔圆是宰相,但他实际上没有宰相之才。但李瑄不能卸磨杀驴,否则很难处理今后事。 对于崔圆投诚,李瑄并不意外,他知道崔圆胆小如鼠,怂得很。 让他“大丈夫举事拼搏”,定然不敢。 又和李岘聊一些其他事宜后,李岘退下,他今天被李瑄灌输的思想有点多,回去要好好想一想。 “秦王,郡王已经到咸阳原,明日就能至长安。” 下午的时候,罗兴向李瑄禀告道。 他口中的郡王,一定是李适之。 “明日我亲自到咸阳驿迎接父亲,提前准备好车马!” 李瑄面露微笑,吩咐一声。 上次见面还是天宝十三载,现已经天宝十五载七月,许久不见他的父亲。 不知道李适之看到他今日的成就,会如何感想? …… 翌日,上午。 李适之在儿子、女婿们的拱卫下,等待李瑄的到来。 岁月不饶人,同辈人接连去世,他也老去,长途跋涉的奔波,即便休息一晚,也面有疲惫。 不过李适之眉宇之间,也有自傲的神色。 七郎是他的骄傲。 这段时间,在儿子们的“好言相劝”下,李适之已经想开。 他的祖父李承乾是太宗皇帝长子,他们一脉失去的皇位,将从他儿子手中夺回来。 秦王、天策上将、尚书令。 和太宗皇帝多像。 即便安禄山叛乱未平,李瑄依旧有超越太宗皇帝的武功。 王公贵族皆知李瑄将来要踏上那一步。 权臣,已不足以形容当前的李瑄。 李适之现在是郡王,但迟早是太上皇。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