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翌日朝会,以李岘牵头,将昨日与李瑄交谈的事宜,一一提出。 得到文武百官的疑惑与响应。 相比于宵禁制度取销的试行,改为行省制,合并部门。 增加文部尚书、商部尚书、农部尚书,才是重磅话题。 更改中央官吏的品秩,使中央的官吏的权威,大于地方。 太守晋升为巡抚。 巡抚晋升为侍郎。 这才是常态。 否则侍郎只是正四品,而上郡太守从三品。比侍郎品秩高。 以前郡太守升迁,可直接为宰相。 这是变相加强地方官吏的威势。 今后,只有巡抚升为侍郎,然后侍郎升尚书,成为一品大员。 盛世要有严格的升迁制度,而非皇帝以喜好将一个资历不足的官吏升迁。 如李隆基一样,几年就使杨国忠这个白身,一跃成为首席宰相。 天下怎会不出乱子? 下方的大臣,谁会心服? 若无升迁动力,朝堂之上会一片死寂。 九品十八阶,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升迁制度。 从九品,到达正一品。 确立不得直接提拔三阶以上。 也就是说,从九品的官吏若是被提拔。 最多提拔到正八品。 正八品,一次最多提拔到从六品。 这只是理论上。 实际上到达巡抚这个级别,能提升一阶到达中央任侍郎,就算为高升。 也可以说,一个地方官吏想要拜相,就得担任巡抚,让朝廷看到其执政能力。 九品十八阶和行省制度,改尚书九部。 稍一争辩,就得到文武百官的认同。 有太多官吏是既得利益者。 谁都想升官,得到更好的福利待遇。 同样的,那些诸寺长吏,都是李瑄的兄长、岳父之类。 李瑄早就向他们通过气,他们不可能反对。 正是因为要兼并这些部门,李瑄才将自己的兄弟和岳父任命为九寺主吏。 五监之中,军器监并入天策府的兵器院。 国子监并入智慧宫。 少府监与太府寺合并。 将作监并入工部。 都水监并入将来的农部。 朝会结束,传召郡县,使天下太守哗然。 朝廷明确于于乾元五载元月开始,设立行省。可在管辖的郡县代替朝廷行财政、监察之事。 这和汉代的刺史不同。 刺史只是监察官吏,而巡抚直接是太守的上级。 当然,没有军权,巡抚无法和汉末的州牧比较。 但一旦成为巡抚,从数百太守中脱颖而出,更能引起朝廷注意,能决定将来是否更进一步。 二十四个行省,并不对应省内的都督府。 也就是说,一个行省可能拥有两个都督府的军队。 其行政主官难以与军事主官沆瀣一气。 巡抚虽主要管理地方,但中央会经常派遣监察御史,皇帝会通过锦衣卫暗察地方。 若一省出现大变动,必会问责巡抚。 地方官吏不乏有志者,他们喜出望外。 朝廷声明,第一任巡抚在太守中挑选。 也就是说最少二十四名太守有机会升迁。 最少四十八名太守可以退而求其次,为一省之副。 升官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 是以,地方官吏争分夺秒,体恤民情,兴修水利,将朝廷的策令完成地漂漂亮亮。 希望在朝廷考核的时候,得到升迁的机会。 五月一日。 朝廷在长安一百零八坊市贴出告示,宣布取消宵禁制度。 并按照商议,在西市、东市、长乐坊、平康坊、曲池坊等九个“娱乐气氛”较为突出的坊市,进行试行。 另外,灯烛会照亮朱雀大街、曲江。 同时,朝廷颁布一系列规定,例如禁止纵火,任何流动商贩都必须在开阔地,远离房屋三丈远,否则将施以重罚。 不得打架斗殴、酗酒闹事,或行流氓无赖、偷窃抢劫之举。 一旦发现这类罪犯,直接流放至黄土高原,种树三年以上。 为了保护关中地区的水土流失,李瑄早在乾元元载,就下令禁止砍伐黄土高原上的树木。 现在粮食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长安。 李瑄不可能再竭泽而渔下去。 即便大臣们不理解,李瑄也会严加执行。 当然,平民百姓的正常取材还是可以的,但不可以牟利,需向乡内报备。 宵禁一经实行,晚上有不少达官显贵、平民百姓来凑热闹。 由于准备不足,夜市显得很冷清。 但机智的商人,很快就看到商机。 没几日,就有各种夜市摆在朱雀大街和规定的九个坊市之中。 各种小吃,以及手工制品的发展,已是显而易见。 最热闹的,无疑还是朱雀大街。 这里有官吏设立的“路灯”,将朱雀大街照得亮如白昼。 有灯火通明的朱雀大街,长安就如同一座不夜城。 一些朱雀大街上的店铺,已在考虑着改行。 也有偷奸耍滑之辈,想在夜市上行鸡鸣狗盗之事。 但看到到处都是带刀而行的捕快,纷纷将脖颈缩起来。 即便偶有不死心的盗贼,也会被捕快联合抓获。 而捕快的设立,也使长安的治安超过开元时期,广受好评。 取消宵禁一个月后,夜间游行的人越来越多。 有的甚至游玩至深夜。 如平康坊的夜生活也得到极大的发展。 青楼的税收是历史之最,但朝廷对青楼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 李瑄登基以来,处死了十几位青楼的管事。 因为这些管事动用私刑、逼良为娼等。 律法最不容忍动用私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