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曹操苦笑一下,也没在意。 如若天命在曹家,少活几年,也能成就大业。 如果天命不在曹家,就算他有充足的寿元,要是战场上打不过刘备,自己能活到尽享天年的那一刻么? 所以,折寿五年就五年吧,已经不重要了。 曹操内心想了很多关于未来的推演,脸色阴晴数变,最后归于狠辣。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突然脸色转为冷厉,严肃地问了吴太医又一个问题:“伏校尉的病,到底还能不能治好?能不能跟随陛下和皇后去雒阳?” 吴太医心神一凛,也从曹操的问话中感受到了一股杀气。他知道今天如果再模棱两可、想要少担责任,怕是躲不过去了。加上此刻左右无人,他也就一咬牙,吐露了实情: “不敢欺瞒魏公,伏校尉的病,实在是药石无灵了,这是天寿将尽,如今所做的一切,只是助其苟延残喘……” 曹操听后,没有立刻表态,只是闭上了眼睛,瞑目养神了一会儿。许久之后才重新睁开,语气肃然地轻声命令: “既然求稳也治不好,那就该下猛药,或能死中求活!这样拖着算什么!” 吴太医心中惧怕,曹操却反过来,又耐心安慰了他两句,并且许诺了一些升官重赏的好处,终于把自己的要求暗示清楚了。 原来,曹操也没指望吴太医给伏完下毒弄死对方。他只是希望吴太医给一点符合医理、解释得通的治疗方案。 但这种方案,可以激进一点,可以孤注一掷一点。追求的就是要么治好,要么下药太猛身体扛不住,总之就是别拖着。 这样的治疗方案,现实中也是确实存在的。 有些药用了,不一定能提高治愈率,但是却可以加快病程进展。也就是让能扛过去的人尽快好,让扛不过去的尽快死,避免一直耗着挤兑医疗资源。 …… 吴太医领会了曹操的意图,没敢说什么,回去就照着实施了。 又几天之后,屯骑校尉府上,终于传来了新消息。 皇后之父、屯骑校尉伏完,最终因为病势沉重,药石无灵,于六月二十四半夜,寿终正寝。 次日一早,消息传到宫中,前天还探望过父亲病情的皇后伏寿,难免稍稍震惊了一下,但随即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怎会如此?怎会如此?前天探病时,父亲还能言语饮食,怎会这么快就……”伏寿无声饮泣,泪如雨下,语气中难免透露出不甘和怨念。 不过“代理太医令”认真解释了前因后果,皇后想不接受这个解释也不行,只能是闷声委屈,这事明面上也就算揭过去了。 直到曹操的人离开后宫,左右再无旁人。 伏寿才敢和刘协私下里低声说些怨言。 “陛下,妾父之亡,必有蹊跷啊!听说曹操已经为迁都行程受阻之事,气得风痹卧病了。此番肯定是曹操病中盛怒,等不得了,才让人下虎狼之药!虽说医案看不出破绽,但绝对有问题!” 刘协被伏寿哭哭啼啼地,也闹得有些心烦。但他似乎是被曹操欺压得习惯了,内心竟掀不起丝毫反抗的波澜,只是有口无心地安慰着伏寿。 有那么一瞬间,刘协内心甚至在想:还不是你非要给你爹送终,不想在重病时抛下远离,这才害了他,闹得曹贼不得不请他早点咽气……要是你肯抛下你爹,直接跟朕走,曹操也未必需要下毒手了。 这种想法,实在是窝囊得很。 但对于被曹操欺压了十四个年头的刘协来说,又很正常。如果他忍不了这些屈辱,那他早就不在这世上了。 从董卓到李傕郭汜,再到最后的曹操,天下敢让天子受屈辱的人还少了么?都换了三四轮、持续十八年了,早就麻木了。 当年董贵人死前,刘协还有点勇气据理力争几句。如今又额外多消磨了七八年意志,轮到正妻伏皇后的家人疑似遇害时,他已经习惯了。 伏寿跟刘协日夕相处,当然非常了解丈夫。听他言不由衷地应付自己,伏寿也就知道,陛下绝对没有真正下定决心报复曹操。 伏寿不由悲从中来,叹息了一会儿后,转移了话题,跟丈夫低语些心里话: “陛下可还记得当年诸葛瑾入朝时,在石渠阁那番君臣奏对?” 刘协那原本已如死水般的内心,终于被伏寿摸准了脉门,忽然触动了一下。 “诸葛瑾么……朕如何不记得!义帝、高祖、项羽,各有何德?听说他近日,又作了几首诗,居然还是咏项羽的,还有诸葛亮也写了《项羽论》。 曹贼想迁回雒阳,没想到皇叔和诸葛瑾竟以怕朕被曹贼挟为人质,不能阻止,还说雒阳本就是大汉国都,回雒阳是朕之本意…… 看他们言语当中,这是要把曹贼和朕,钉住在雒阳一辈子了。这次曹贼颓势,让朕退回雒阳有多顺利。将来若是曹贼再颓势,还想一退再退,恐怕就难上加难了。今日的种种便利,将来都会反噬……” 伏寿不懂政务,自然不可能想到那么深。她今日突然提起诸葛瑾,也不过是见丈夫懦弱到了一定程度,想要稍稍激励一下。 没想到刘协被勾起心思后,竟能一口气说出那么多推演和大道理。 伏寿这才微微心惊,暗忖陛下原来不是懦弱无知,他心里其实还挺清楚,只是无力抗争,也不想做无谓的牺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