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想到这儿,伏寿忍不住追问了一句:“陛下高瞻远瞩,竟能想到这一层,妾实在惭愧。却不知……陛下既然知道了这一切,将来曹贼退到雒阳后,若是再遭困顿,陛下可愿继续迁徙么?” 刘协似乎被这话刺激了,不由自主地捏紧了拳头:“这次是要回雒阳,朕自然认了。朕生于雒阳,在雒阳活到九岁,朕的根在那儿! 而后在长安困顿五年,先后遭董卓、傕汜欺凌。花了两年历尽艰辛,才回到雒阳!可惜安顿不过两月,便被曹贼劫迁,至今又一十四年了! 朕这辈子,前十四年在雒阳、长安,后十四年在许都。在长安和许都,过的都是被权臣挟制的日子!此番回到雒阳,朕绝不会再去任何地方了!尤其是长安!一想起长安的日子,朕就夜不能寐,五内俱焚! 这次曹操迁都,粗暴强硬,已经有不少忠臣义士对他不满了。他下次再想倒行逆施,绝对会有更多的人反对!所以此番去了雒阳后,朕自当暗中联络忠义之士。 将来真到了那一天,朕也不求这些忠义之士能扑灭曹贼,但只要紧要关头,能护着朕突围,或是据险而守待援,拖到皇叔的救兵前来接应…… 此事还太过遥远,暂时不宜设想得太细,行事不秘必遭反噬,还是徐徐图之吧。” 刘协半是安慰妻子,半是自己给自己打气,用绝不可能被外人听到的低语,把心中设想与伏寿密谋了一番。 以泪洗面的伏寿,听了丈夫的这番决心,也终于从丧父的悲痛中走了出来。 这是陛下第一次向她袒露内心的自救计划,看起来还是很稳妥的,并不好高骛远。 这一次从许都撤走,皇叔来不及救援,那是因为天子缺乏足够忠诚的近侍亲军,遇到曹贼要以武力劫迁时,天子连武力自卫、抵抗拖延几天都做不到。 不过,曹操越是倒行逆施折腾,团结到天子身边的忠义之士就会越多。 这次让曹贼得手,不过是给更多人一个看清曹贼本质的机会。 当天子身边积蓄了足够多的力量,也不用多强大,只要关键时刻能护着天子突围,或是拖住一段时间,到时候,天子自然能响应皇叔的救援。 刘协已经下定决心,人都是恋旧的,他这一辈子里,回忆最美好的那些年,都是在雒阳。 只有雒阳,才代表着大汉还没有乱之前那些和平美好的年代。 (虽然在民间,当时很多地方已经民不聊生了,但养在深宫的刘协并不知道。) 所谓狐死首丘,刘协已经下定决心,这是他最后一次对“劫迁”这种篡逆之行退让。 下次他就是死,也不会再离开雒阳了! 曹贼要是还敢得寸进尺,那就拼个鱼死网破吧! 反正要是继续跟着曹贼跑,最终也免不了声名扫地,性命也一样未必保得住。 还不如搏一把,万一搏赢了,留在雒阳,皇叔能把自己救出去,此前的几番“顺从劫迁”也还能有个说法给圆过去。 …… 刘协隐忍安抚住了丧父的皇后,让伏寿没有闹腾起来。 最终,在刘协的妥协斡旋下,曹操也答应让皇后“以日代年”,在许都又多留了三天,给国丈伏完服丧。 这也是天家该有的礼数底线。 自古父母之丧,都是守三年的,但皇帝要日理万机,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先帝驾崩时,新皇都是守灵三日,以日代年,然后正式办登基大典。 皇后当然不能跟皇帝比,可曹操穿凿附会,说值此国难之秋,一切也要以国事为重,让皇后也对其父母以日代年,许都朝廷上下,自然没能有一句反对的声音。 这事儿就这么草草办妥了。 伏完死后第五天,六月二十九。 早已为天子打包完所有行李、准备好随行护军和仪仗的曹操,终于正式下令,让天子回銮雒阳。 这天一大早,刘协最后走完了祭拜等相关流程,然后就上了六辇金根车,由数千铁骑开道护卫,无数常侍近臣和宦官宫女随行,浩浩荡荡出许都北门,经鄢陵先往陈留而去。 车马队日行六十里,四天便抵达陈留,而后折向正西,入虎牢关,七月初十最终抵达雒阳。 “时隔十四年,又回到雒阳了。” 看着雒阳城墙上新旧驳杂不一的土色,刘协心中五味杂陈。 当年他离开时,雒阳还是遍地荆榛的破败之状。经过十四年的自然恢复,以及曹操小规模组织人力重建,虽然不可能恢复到当年被董卓烧毁前的状态,但也算勉强能住了。 往后余生,可能就要坚持在这里过完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