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赵卫红回答的很快,也很干脆。 语气中所充斥着的浓郁自信,可谓是一览无余,王川和身旁另外两位干部都能感受到。 见此情景,王川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意味深长的笑了笑,随即给了自己的通讯参谋,一个有些晦涩的眼神。 王川嘴上说的可怜,什么“岁数大了,记性差了,人也坐不住了”,希望赵卫红能帮他记录一下会议内容。 可实际上,王川身边怎么可能没有负责这些东西的专职干部? 仅凭一个通讯参谋,就能非常完美的满足王川的需要,根本不需要去找别人。 可别小瞧了王川的通讯参谋。 能跟在王川身边,作为王川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最为亲密的“身边人。” 这位参谋手上要是没两把刷子,那是不可能的。 过目不忘,这项神乎其神的能力,由于实在是太过夸张,导致很多人认为这项技能根本就不存在。 甚至还觉得所有书面上的记述,都只不过是古人的以讹传讹罢了。 可在部队里,这项技能不仅存在,还是王川身边这类参谋的“标配!” 要是没有这点本事,怎么好意思跟在首长身边? 过目不忘,那是最基本的! 并且通讯参谋,绝不只是充当一个简简单单的“复读机”,又或者是“备忘录。” 而是要对自己所负责的首长的职责内容,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在必要时给出自己的建议,供首长参考。 甚至很多参谋在专业领域上的造诣,有可能还要胜过自己所负责的首长! 首长下令实施的方针,政策,实际上有很多都出自参谋人员之手。 要不怎么说这类首长的身边人,经常会被基层官兵称呼为“高参”,“大秘”呢。 虽然这个称呼明显很不规范,但也足以说明这类人员的地位! 他们是真的能够影响,甚至是替首长,做出决策的! 从这一点上来看,赵卫红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参谋人员。 因为赵卫红对于部队在“大方向”上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 让他记录一下会议内容,那肯定没什么问题。 可要是让赵卫红针对这些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供王川参考的话. 那属实是有点为难人了。 纵使赵卫红是两世为人。 可他在缝纫机前,实在是蹉跎了太久,久到几乎变成了行尸走肉,对于外界的消息根本提不起兴趣去了解。 况且这些消息,也不是他这种普通人能够了解到的。 纵使是当过兵的人,如果级别没到一定的高度,对于这些消息也只能浅薄的停留在“知晓”的程度。 至于这些政策为什么要实施,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不经过足够的沉淀与积累,那是不可能做出“言之有物”的回答的。 王川也清楚这一点,他也没指望过赵卫红能针对这些会议内容,提出让他眼前一亮的观点。 但他还是将赵卫红,带在了身边。 说白了,这既是王川对赵卫红的一次考验。 也是王川给予赵卫红,提升自己眼界与见识的机会。 改制,意味着变动。 变动,也就意味着机会。 对于这一点,王川可谓是深有体会。 王川虽然有着极其耀眼的战功傍身。 可若不是赶上了云滇jun区与曾经的巴蜀jun区合并的机会,王川也很难以如此迅猛的速度,走到现在的位置上。 而那一次,既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裁兵”,也是一场涉及到无数人,谁走谁留的“大改制。” 与今日之事,何其相似! 而今日这场改制所引发的“余波”,未来起码还要回荡十几年,甚至是更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