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几位阁老中,并没有两浙人。 对于几位阁老、乃至于朝堂文武百官而言,两浙遭到重罚,更多是却是欣喜。 毕竟,上上下下都贬了人,甚至建制一拆为二,自是得有人去填。 不一会儿,文武百官,相继退去。 御书房。 主位,赵策英手持一份名单,观阅起来。 凡是名单上的人,都是受内阁大学士举荐的主官人选。 安抚使,从二品。 安抚副使,从三品。 两大官位,都是紫袍大员。 这也即意味着,有资格被举荐上来担任安抚使与安抚副使的人,本身也得是三品大员,亦或是非常接近三品大员的正四品。 这样的人,单一的某位阁老手下也就不足两手之数,自是不难举荐。 户部右侍郎,宋怀。 司农寺卿,汪辅之。 吏部左侍郎,陈荐。 刑部左侍郎,王安石。 一道道名字,依次望过去。 王安石! 赵策英眯着眼睛,注目了几眼。 旋即,起身走向书架,寻找起来。 约莫十息,几道关于变法的奏疏,落入手中。 《上呈官家变法三策》 《冗兵、冗官、冗费之论》 《陈变法之策示下》 无一例外,都是王安石的奏疏。 自上奏以来,王安石从未得到半点回应,以为是皇帝不重视。 殊不知,这几道奏疏都属于“留中不发”的行列。 不是不回应,而是时机不合适。 仅是望了几眼奏疏,赵策英就沉吟起来。 变法! 事实上,登基约莫几十天,他就有了变法的意向。 彼时,户部呈递的财政奏疏,着实是让人为之一惊。 一年的赋税,约莫三四千万贯,单是边军消耗、官吏俸禄就耗费一半,也即两千万贯左右。 反观庆历和议、檀渊之盟两大丧权辱国的盟约,一年也就耗费两百万贯左右,甚至都不到冗兵、冗官的零头。 由此观之,“三冗”是何其骇人。 为此,江卿与他,君臣二人说过变法的问题。 可惜,那时登基不久,江卿以“根基不稳”为由,建议他熬一熬。 “啧~!” 赵策英负手,踱步起来。 本来,新帝登基,的确是该熬一熬。 可凡事计划赶不上变化,短短一年的时间,借着拓土、废后两件事,他已经彻底掌握了兵权、政权。 这一次,以内阁大学士代天巡狩,重惩两浙路,更是震慑四方。 变法,似乎也并非不可行吧? 沉吟着,赵策英有了决意,缓步走向书案。 执笔,落笔。 不一会儿,一封书信,就此书就。 “着人,传于江卿。”赵策英吩咐道。 王安石,仅仅是让他想起了变法一事。 真要变法,还得是江卿! 甚至,究竟变法与否,都得着重考虑江卿的意见! “诺。”司礼掌印太监连忙应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