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那要是激起更大的怨气,天下的读书人都不参加科举,朝廷岂不是颜面扫地?” 朱标却是摇了摇头,反问道。 朱标身为太子,又具监国之权,自然必须考虑的面面俱到,不能有丝毫的隐患。 禁止浙东参加科举,就相当于绝了浙东地区所有的读书人。 这对于朝廷,也未尝不是一种损失。 但拥有天下,这样的损失也可以承受,只不过要是因此,适得其反。 导致这天下的读书人,都对朝廷生出怨愤之心,那朝廷所谓的科举,压根不会有人参加。 这岂不是将朝廷的颜面,扔在地上踹? “参加科举,考上就能当官,要不然就去种地。” “他们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的书,几十年的书,真的会去种地?” “所以无外乎两种结果,一种是老老实实的参加科举,但要安分守己的做人,不能对国策指手划脚。” “另一种,就是只要读书人能煽动百姓,揭竿而起,造我大明的反。” “但你有没有想过,我大明的百姓又不是蠢,他们只是被愚弄了很多年。” “因为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不让他们当官,他们就要造朝廷的反?” “拿着这个理由,去煽动老百姓造反,老百姓恐怕能当即抓了他们,然后将他们移送官府,这不纯纯白痴?” “不可否认,历朝历代以来,包括我朝在内,也有许多清官,但是大部分的百姓,对于当官的只有一种本能的反应。” 朱棡白了一眼朱标,又是缓缓道。 “什么本能的反应?” 朱标有些没听明白,便是皱眉道。 “畏惧。” 朱棡抬起头道。 “自古以来,朝廷官吏,能有多少人对得起清正廉洁四个字?” “大多都逃不开政治需要、官官相护、贪赃枉法。” “纵然是盛世,这样的贪官污吏,也是比比皆是。” “所以哪怕这个官是好官,但百姓的第一眼,就是发自本能的畏惧。” “对于官吏,也是有一种本能的仇视。” “这是因为他们遭受了长期以来的压榨与欺凌,所以哪怕这个官是好官,为民做主,踏实办事,可趋近于本能,百姓还是觉得他在伪装。” “说白了,就是对当官的没有好感,因为官与民,本就不在一个层次,更何况民不与官斗,不是他们不想斗,是因为斗不过。” “这也就是为什么,元末乱世以来,百姓们被遭欺辱,但却不敢反抗的原因。” “那是已经深入骨髓的畏惧。” “所以读书人拿着他不能当官的理由,去煽动百姓造反?” “还有就是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就是为了百姓减轻负担,可这些读书人一口咬定这是弊政,这是朝廷想要压榨百姓。” “但是实打实的好处已经落实了,百姓也就不会被利用。” “究其以上的两点原因,只要我大明得到百姓的支持,任他读书人再有心计城府,又能如何?” 顿了顿,朱棡的眼中又是闪过一抹不屑道。 封建王朝的百姓,脊梁骨已经弯了,不是他们硬不起来,而是当今这个世道,就不允许他们挺起脊梁骨。 不管是对于皇权,还是官吏,百姓们都需要发自肺腑的去敬畏。 因为百姓本就是小民,他们要操心的只有饭碗里的米,这也是上位者想要的结果。 所以他们只在意能不能吃饱,至于弯不弯脊梁骨,活着更重要。 只要能活着,哪怕是屈辱的活着,崩溃的活着,他们还是会拼尽全力的去活着。 那究其这一生,朱棡想为天下打下的基础,已经显而易见。 那就是将百姓弯了成百上千年的脊梁,一点一点的给他们掰正回来。 至于原因。 这世上没有千年万年的王朝,百年间就会有动荡,盛极而衰,自古便有。 可吃苦遭罪的永远都是百姓,至于上位者,前半生锦衣玉食,后半生哪怕是风雨飘摇,不得善终,也总好过百姓。 可路上之骨,皆是百姓冻死骨,饿死骨。 所以啊,在乎王朝的兴衰,倒不如让百姓挺起脊梁。 只要遭遇压迫,遭遇不公,也能痛快还击,抵抗命运的不公。 同时,将大明王朝的国策永远的延续在百姓的心中,那不管是王朝如何更迭,国策依旧在沿用,百姓的日子也不会更苦。 随之千年以后,又是一场真正的大爆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