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盐厂偶遇-《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1/3)页

    第154章  盐厂偶遇

    朱秀按照原定计划,来到阳晋川盐厂视察工作。

    盐厂已经全面恢复并且扩大生产规模,目前日产量在一千八百斤左右,正朝着极限生产力日产两千斤迈进。

    迁移户的迅速增加,为泾州带来大量劳动力。

    除掉分得田地在家务农的一批,还有大量优质青壮劳力被盐厂、新设立的水利施工队瓜分。

    这些都是节度府组建的官营产业,所有人员登记造册,按月按劳领取报酬。

    其中盐厂绝对是青壮择业的第一选择,整体薪酬水平在泾州民间首屈一指。

    只是盐厂招工不分男女,择优录取,还要经过多番考核,目前已经趋近饱和,竞争越来越激烈。

    从军当兵是泾州另外一个热门行业,只可惜朱秀本着精兵简政的原则,取消各县镇兵制度,转为地方团练,其中大部分人手归乡种田,精壮者经过考核,一批补充入牙军,一批转为隶属于县衙管辖的治安警捕队。

    中唐以来,京畿地区的治安由金吾卫和街使以及街使下辖的徼巡负责,后期金吾卫渐渐有名无实,缺乏兵源,治安权责以街使为主,招募军卒充任。

    以往镇兵的存在,一方面为了维护地方治安,一方面弹压地方维护节度使权威。

    “这家伙的眼睛为何瞪着我?受了重伤,眼睛还如此有神,倒也稀罕.”朱秀啧啧称奇。

    浑和尚摸摸光头,吭哧道:“叫做赵匡胤!这名字也忒拗口了,写起来也麻烦,不如叫赵大耳方便.”

    朱秀嘴巴张大,僵硬地扭过头望去。

    不知为何,受伤汉子浑身轻轻发颤,摔折的胳膊用木板固定住,缠裹厚厚纱布,却努力想要抬起。

    浑和尚吓一跳,小心道:“叫做赵匡胤!对!没记错!关将军是这么跟我说的!”

    只带三五随从,朱秀在盐厂转悠一圈,各处作坊忙忙碌碌,生产有条不紊,一切工序和管理都照章执行。

    朱秀让看守将担架放下,俯下身凑近仔细瞅瞅。

    朱秀朝他身后看了眼:“这人怎么了?”

    担架上的汉子努力抓住他的衣衫,稍微用力拽了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