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文人沉吟片刻道: “陛下当效法尧舜,何以效法太宗皇帝呢?”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后便是无尽的欣赏,最后郑重问道: “祖宗守天下,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 “今欲改之,以何道也?” 文人捋须沉默,沉默片刻后道: “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乃积弱积贫。” “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 “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 …… 【公元1068年四月,宋神宗随后即诏王安石越次入对】 【王安石进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八月,因黄河决口等原因造成河北的灾情,在南郊典礼后宋神宗讨论到例行赏赐问题时,司马光主张进行裁减。】 【王安石则认为所减的费用数字不大,绢、银合计不过三千,再裁减有损国体。】 【又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之人,善于理财者应该做到在百姓不增加日常赋税下,国家财政能够改善,经费能够充裕。】 【司马光则认为善于理财,不过是搜括民财,天地万物所产生的财赋只有这么多,不在民户手中,则在官员手中,不增加民间赋税而能使国家经费富裕,是欺人之谈。】 【双方展开激烈的争论。】 …… {不太理解,司马光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会这样想,汉民几何,唐人几何?} {天下财赋一定,人口何故增加?} {司马光多少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开垦土地,收复疆土,改革土地制度,都能使得民财增添呀?} {怕是身在局中,不得不装傻,也可能是,见微知著,怕重蹈汉武覆辙?} {从现代经济的理论看,司马光理解有误。但不能以现代的眼光苛求古人。} {农业社会财政收入增长主要靠税收和人口,增长确实困难。} {但这也正说明了司马光传统,王安石激进,无所谓对错。} {但历史就是这样发生了,王安石的改革调整正合圣意。} …… 大汉·昭帝时期 刘弗陵看着天幕里的那句“汉武覆辙”笑了,笑过之后确实深思。 “大将军,你有何看法?” 旁边霍光垂目而坐,闻言抬眼看向天幕,片刻后对皇帝拱手行礼道: “陛下,所谓改革派也好,保守派也罢,其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以贯之。” “事,从变中取。” 刘弗陵靠向引枕,心下了然。 不管什么样的政策,最重要的是推行政策的人与执行政策的人。 一切都看人罢了。 就怕是反反复复,凭白浪费国力。 只是富国强兵……它不一定强民啊。 不强民……你国民已经开始流民四起了。 摸上嘴边的胡须,刘弗陵认为那司马光说的有几分道理。 若真是富国之时有什么其他赋税加在民头上,你汉武覆辙说不得真的迈上一迈。 不见桑弘羊旧事? 至于迈上了还回不回得来…… 就看天意了。 …… 【与王安石之主张理财为治国先务者迥然不同。】 【司马光的保守派也主张改革,但他们的改革意见实质上与王安石的改革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保守派的改革思想重点不是兴利,而是除弊,除三冗。属于节流。】 【王安石则认为应首先兴利,然后除弊,属于开源。】 【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命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正式开始着手变法。】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