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公元1069年九月初四。制置三司条例司提出实行“青苗法”】 【青苗法,要求各路常平仓、广惠仓的资金,“仍以见现钱,依陕西青苗钱例,取民情愿预给,令随税纳斛斗,内有愿给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皆许从便”】 【以相当于国家储藏粮食的货币总价值的钱财为本,每年两次向缺粮农民发放生活与耕种的贷款,收取二分到三分年息。】 【本息随同每年夏秋所纳税赋一并缴还。】 【按户等高低规定借贷数额,如本路常平钱额在支借以后尚有余额,则由官府根据二等以上人户数多寡酌量派给。】 …… {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算低息?} {就那个时期,是的,它算低息。} {而且他不是百分之二十,夏秋两季两次发放,它一年里其实是百分之四十的利息,外加本钱随同夏秋二税一起缴还} {那我明白它为什么干不成了。} {当时民间私人贷款是在百分两百到三百,相比之下降低了很多。} {关键是这路子的确不对劲啊!这条法令其实就是给本金,通过调动底层的积极性,通过劳动创造出更大的蛋糕。} {打个比喻就是,有个农民因为没地没钱,所以只能赋闲,那他就不能创造什么社会价值。} {这个时候政府借他钱,让他去耕地或者什么的,他就能通过本金创造出更多价值。这相当于做大了蛋糕。} {但是这条法令想的太美了!想的太好了!百姓又不是当官,不是有特权的文人!他们本来赋税就多且杂,物价还高,你不想着先减减赋税就罢了,你还加赋税!} {加赋税也就罢了,你还摊派!摊派不说你还给官员设KPI!} {王大佬!你真的在地方干过吗?官吏什么德行你不清楚啊!} {他真干过,带着农民修建河堤水堰,改善农田水利。还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青黄不接的农户,帮助农民度过灾荒。} {唯一的区别就是,在地方时这些是他亲手干的,上了庙堂要把这些交给别人干。} {但不是每個人都是他啊。} {你要这么说……那有点明白汉文帝有多牛逼了。} {田租、人头税、徭役,三者加起来不但把收税率压在百分之三十八左右。还能让地方不让下其手……文景之治的含金量再次提升了!}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看着那青苗法若有所思。 耕作有季节性,生长周期较长,从耕作到收成期间,需较大投入。 许多百姓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只得向富人豪强高利贷款。 一旦还不了款,土地便被卖掉。 青苗法,以二分的年息贷款给农民,谷物成熟时还钱。 此法乃是以商人手段助民增产,同时防止富人兼并穷人的土地。 从帮扶贫民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好事…… 而且…… 刘恒看着天幕,又想起了那条例司。 西周泉府不是什么出名的任职,在西周也没什么大用…… 但它是一个天下大治的思路,只不过是因为天下共乱荒废了。 而这王安石…… 他是想提高税收,增加国家财政,然后在分配下去,最终改变百姓财富。 敲着桌子。 刘恒紧锁双眉。 可行吗? 理论上是可行的。 事实上在小范围内也是可行的。 但大范围呢?在整个天下呢? 刘恒看着那句“按户等高低规定”和后世子的那句“摊派”。 深深的叹了口气。 天下豪强不会视若无睹。 而这条法令能上下其手的地方太多了。 一旦有一处地方因加税而致使百姓慌乱从而上报朝廷,这政不废也得废。 因为宋朝一丁点试错的成本都没有了。 “他太急了,比那范仲淹还急。” “治国急不得呀。” 一旁的刘启托腮悠悠道: “但宋朝也容不得慢慢来了。” …… 大汉·景帝时期 刘启一仰头,面带不屑。 “何人给你们的胆量,还敢与朕的阿父比?” “我文景之治!天下第一!” “哈哈哈哈哈!” 小刘彻爬出王皇后怀里,贴近刘启耳边,大声道: “阿父!这制度我们可行吗!” “哈哈哈哈咳咳!” 刘启被突然其来的吼声惊了一下。 狠狠咳嗽一气后,瞪了小刘彻一眼。 “伱有病啊!三十税一你不干!非得放贷给百姓!” 小刘彻认真道: “但是阿父,我们可能一直三十税一吗?” 刘启没好气道: “你不打匈奴就行了!” 小刘彻嘴巴一瞥,眼泪积蓄在眼中。 刘启扶了扶胸口,看着儿子那副模样,别扭道: “少做这副模样……阿父明白你的意思。” “但这事还有一弊你没看到。” 小刘彻一抹眼泪,嘟囔道: “什么弊端啊。” 刘启扶着胸口缓着气,看着天幕目光复杂。 “此举其实就是将豪强的放贷之举收回到朝廷手里。” “其实跟盐铁官营差不多。” “只是皇帝成了最大的豪强。” “但问题是……若皇帝想要钱了呢?” 小刘彻被问住了。 ……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