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明孝宗·朱佑樘】 【军事成绩:丢失河套,安南侵入,边驰颓废。】 【评价D级·得一分】 …… 大秦。 “从宋朝开始,他们就都错了。” 嬴政回想起唐宋的过往。 直接下定结论。 “皇帝是通过战争来获得权力的,而战争的主要原则跟儒家思想无关。” …… 大汉。 刘邦躺在吕雉腿上,一边把玩吕雉的手,一边吐槽着: “这帮人算是起势了,不出一个像刘彻那样的皇帝。” “大明就废了。” 吕雉慢慢捋着刘邦的鬓角,淡淡道: “文官可以按照他们的利益来记录和解释历史。” “皇帝从小所受的教育都是严格按照儒家史观进行的,教学者也是儒家学者,他们反复告诉皇帝。” “只要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反躬自省、从谏如流、重用贤臣,就能治理好国家。” “反之,就治理不好国家。” “武将干政和太监干政更是祸国之源,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国家一定灭亡。” “皇帝接触不到民间,不知道儒家说辞的利弊之处,只能按照他们的说法按部就班的走。” “这种情况下想在出一个武帝。” “难。” …… 【制度建设:叶淇改革开中法。】 【修建《问刑条例》和《大明会典》,除了倡导宽仁治国、减省刑法,《问刑条例》则针对《大明律》增补了二百七十多条例。】 【从此律例并行,成为中国古代法律一个重要特点。】 【评价B级·得三分】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看着宽仁治国那几字,突然对刘启问道: “明孝宗和宋仁宗都勤政、俭朴,同时又乐于接受大臣谏言。但他们却治理不好国家。为什么?” 刘启一愣。 “不是因为处于的天时地利不同吗?” 刘恒看向刘启,无奈叹气一声: “那人和呢?” 刘启瞪着眼睛。 “人和阿父你没说啊!” 刘恒:…… 皇帝果断转移话题,直接道: “儒家的治国理想是很美好,但过分侧重于发掘人性中善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人性中恶的一面。” “孟子曰:“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 “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 “孟子认为,只要仁义的功夫做到家了,异族就会要求仁德君主来统治自己。” 刘启这才明白朱佑樘的对外思路,脱口而出: “蠢到家了!” 刘恒点点头,又摇头道: “这个思路大方向是正确的。” “因为人性当中,善占据了主要的方面。” “一个人在生活中坚持诚以待人,大部分人也会回之以诚信。” “一个人坚持以身作则,他说的话下面的人就会更愿意去执行。” “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要求下属努力工作、清正廉洁,自己却游手好闲、挥金如土、贪污受贿,那么下面的人就会有样学样,表面上装得很听话,背后都会乱来。” 刘启等待着反转的到来。 刘恒望着天幕里的“宽仁”二字,语气不起丝毫波澜。 “这些道理都是对的。” “但人性之中除了善,还有恶的一面。” “如果不能对人性之恶加以有效的遏制,善行就会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一名菜农卖菜,不短斤少两、不以次充好,大家就都会来买他的菜,他也能赚到钱。这就是诚以待人的好处,是人性的善在发挥作用。” “但十个人当中,可能有一个坏人,拿一百文的假钱来买他的菜,他卖了十文钱的菜,还找人九十文钱。” “这样,一个坏人就能把菜农从好人那里赚的钱全部骗走。” “只要很少的恶行,就能抵消数倍的善行。” “人性之恶虽只是次要方面,但绝不可忽视。” “个人的仁义道德修养做得再好,能够感化很多人,但总有少部分感化不了的恶人。” “而对这部分恶人怎么办?” 刘启明白了,这个他清楚。 “以暴制暴,严刑峻法!” …… 大汉·武帝时期 “主动放弃了对外朝的监督,严刑峻法就不再具有威慑力。” 刘彻对小刘据说道: “那样,皇帝就变成一个可以随便糊弄的冤大头,一个高高在上的傻瓜。” “当然,作为回报,他们在文官书写的历史上就会被描写为旷世贤君,以便以后的皇帝继续模仿和学习。” …… 【外交策略:对安南的侵扰采取退让,对鞑靼的侵扰采取和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