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追杀(5)-《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3/3)页
赵普出身小吏,早年读书不多,但晚年仍只读《论语》,显然有违史实。
从其所上的奏议可知他援古论今,涉略广博绝不是一部《论语》所能包括的。
实际上,杜甫有诗说“小儿学问只《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因而宋代世人以《论语》为童蒙之书。
宋太宗准备起用赵普,有人就在太宗面前说他的坏话;说他是山东学究只能读《论语》。
宋太宗问赵普,赵普针锋相对的说了意味深长的一段话:“我确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辅佐太祖定天下,我才用了半部;还有半部可以用来辅佐陛下!”于是太宗决定用他为相。
宋太宗再相赵普是为了让他在“金匮之盟”和赵廷美的问题上死心塌地得助自己一把力,为皇位传子铺平道路。
赵普出卖了灵魂,换来了相位,却没有获得太宗的绝对信任。
赵普再相,其权势、地位与作用已和太祖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南宋吕中一针见血的指出:“太祖时规模广大,故普慨然以天下自任而敢于事;太宗规模烦密,故普不免远嫌疑存形迹而救过之不暇。”
赵普在相位时,太宗当着和尚骂贼秃:“我在藩邸时,常听说有朝臣强词利舌,陵替人物;或者遣使远方,归取财利。现在朝堂上还有这等事吗?”
太平兴国七年五月,赵廷美被罢官削职送往房州安置;七月,太宗封长子赵元佐为卫王。
迫害廷美、传位皇子的大局已定,赵普的使用价值也就差不多了。
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后来改封楚王,他对父亲迫害叔叔廷美十分不满;对力助其事的帮凶赵普也相当厌恶。
对已有储君地位的长子的好恶,太宗不能不重视,于是一年以后赵普罢相出朝。
朝辞饯行时,太宗赐诗一首,赵普捧诗而泣,表示要将诗刻石与自己朽骨同葬九泉之下。
从赵普生离死别的说辞推测,太宗似乎在诗里暗示将不再起用赵普。
罢相以后,赵普一直在外地做知州;雍熙北伐当年,他正在知邓州的任上。
五月,正当宋军节节胜利之际,赵普上《班师疏》,认为北伐“劳师伤财”,批评太宗“乐祸求功”,建议尽快班师,防备契丹南下。。
从当时形势看,赵普的分析还是有见识的。不久,北伐果然失败,朝野都认为《班师疏》是致太平之策,赵普再次成为众望所归的宰相人选。
雍熙四年(987年)十二月,赵普入朝,君臣相见,都别有感慨……
第(3/3)页